机器人收银员,效率革命进行时
发布时间:2025/06/20
在数字化浪潮席卷零售业的背景下,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正推动传统商超向智能化转型。作为智能终端与支付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,新中新公司凭借在身份识别、电子支付及系统集成领域的深厚积累,正通过机器人收银员技术重塑零售行业的运营模式。本报告将结合新中新的技术实践,探讨机器人收银员在商超场景的应用现状、技术突破及未来趋势,为行业提供兼具技术深度与实战经验的洞察。


01 AI加速催生自助收银

机器人收银员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。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早期的条码扫描器和POS机,旨在简化流程、减少排队。近年来,人力成本持续攀升、劳动力加剧短缺成为核心推动力,促使零售商寻求更稳定、高效的解决方案。同时,移动支付的普及为无现金、少人化的收银模式铺平了道路。最关键的是,人工智能(尤其是计算机视觉)技术的突破性进展,使得机器能够准确识别复杂多样的商品(如散装水果、无包装物品),解决了自助收银的核心痛点。此外,消费者对便捷、无接触服务需求的增长(尤其在疫情催化下),以及物联网和边缘计算能力的提升,共同催生了集智能识别、支付、交互于一体的“机器人收银员”,标志着收银方式从辅助人工迈向高度自动化、智能化的新阶段。

未来演进方向呈现"四化"特征:边缘计算设备小型化、服务场景元宇宙化、能力模块订阅化、伦理框架标准化。这种结构性变革正在重塑零售业价值链,推动行业从"交易执行"向"生态运营"跃迁。


1

02 技术挑战

1、在校园食堂场景中,新中新的机器人收银系统已解决多项核心问题,例如:

高效识别与结算:通过AI视觉算法实现菜品快速识别(1秒内完成),支持500+菜品库,无需RFID餐具,显著降低硬件成本。

多模态支付集成:整合人脸识别、移动支付等方式,替代传统校园卡,解决丢失盗刷问题。

成本优化以及数据驱动运营:配套营养分析系统,实时推送学生膳食数据给家长,并辅助食堂优化菜品结构。

2、商超场景的复杂性和规模化需求远超校园食堂,技术挑战更严峻:

商品种类繁多:商超场景有超万种SKU,且形态差异大、易遮挡;

环境干扰项多:光线变化、人流密集、商品堆叠复杂;

支付安全要求更高:构建多层防护体系,防止信息数据泄漏;

用户体验标准:全年龄段适配,如老年人操作障碍等。

3、技术升级方向

(1)多模态识别融合

结合视觉+RFID+重量传感,解决相似商品误识别问题(如不同包装的饮料)。动态优化算法,适应商品堆叠、光线变化等复杂场景,目标识别精度需从99.6%(食堂)提升至近100%。

(2)端到端智能系统

接入供应链—仓储—配送闭环,例如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库存毫秒级同步,减少缺货损失。发展具身智能(如银河通用GroceryVLA模型),使机器人自主完成货架补货、商品抓取等操作。

(3)交互体验升级集成大语言模型,支持自然语言处理客诉与咨询,开发适老化界面与AR导购功能。
(4)分布式架构保障稳定性,采用冗余设计防止单点故障,避免传统商超因服务器崩溃导致全场瘫痪。

      当前行业已形成多元化技术路径:硬件层面采用多传感器融合、软件层面发展轻量化模型,并通过边缘计算降低延迟(新中新L1586识别速度达0.02秒)。但规模化落地仍需突破成本瓶颈,传统自助收银机单店部署成本约5万元,而智能机器人系统需控制在3万元以内才能具备竞争力。未来技术演进将聚焦多模态交互(视觉+RFID)、动态定价支持及能耗优化,最终实现从"替代人工"到"创造增值服务"的质变。

2

03 应用革新

在商超零售场景中,机器人收银员已从试点阶段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,主要呈现两大技术路径:完全自动化的自助结账设备和半自动化的辅助系统。消费者接受度呈现显著的学习曲线特征,首次使用平均需15秒适应界面操作,但二次使用后即可流畅完成结账,界面友好度评分达87%。需求驱动层面,78%的消费者选择机器人收银系因人工通道平均排队时长超过6分钟,而机器人结账可将单笔交易时间压缩至45秒以内。

技术演进:新一代产品已突破基础支付功能,集成会员认证、动态积分计算、多模态支付等增值服务

人力资源重构:传统收银员转型为"技术督导+客诉处理+数据运营"复合型人才,单员工可管理4台机器人终端,人力成本节约率达35%。当前行业瓶颈主要集中于系统稳定性和老年群体适老化改造。

04 机器人重塑新零售生态

目前机器人不只在收银领域高效工作,为了满足行业的更多复杂需求,在AI大模型能力的快速迭代下,具身智能已经成为当下机器人赛道聚光灯下的焦点,AI大模型让AI可以更好地看懂世界、理解世界并与人和世界产生更好的交互。机器人可以学习人类服务人员的动作逻辑,因此通过不断的复制“岗位化”工作模式,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可以不断学习和拓展多样化工作能力,并持续迭代基础动作模型能力,从而实现更广泛的落地场景应用,所以又衍生了咖啡机器人(单臂、双臂)、无人商店、无人酒吧、移动智慧快餐车等。


3

05 未来发展

随着技术迭代与消费需求升级,机器人收银员正从单一支付工具向智能化服务生态演进,其发展趋势呈现多维融合特征:

1、服务模式智能化升级:当前收银机器人已实现基础支付功能(如扫码、会员积分等),未来将向主动服务延伸。通过AI视觉识别与大数据分析,机器人可实时追踪消费者购物篮内容,结合历史消费数据推送个性化商品推荐或优惠信息,甚至根据场景需求主动提供购物路线规划、库存查询等增值服务。

2、全链路技术深度融合:以英特尔智慧零售架构为代表的技术整合,推动收银机器人与供应链、仓储、配送系统形成闭环。边缘计算设备实现毫秒级库存同步,AI防损系统通过图像识别降低自助收银错误率,而无人配送车与无人机则延伸至"最后一公里"服务,构建"感知-决策-执行"全链路智能生态。

3、体验场景创新突破:VR试衣、3D商品展示等交互技术逐步集成,同时,大语言模型赋能的对话系统支持多轮自然交互,可处理复杂售后问题。

4、业态场景全域渗透:应用场景从传统商超向新零售终端扩展,社区便利店通过轻量化机器人实现"15秒极速结账",奢侈品门店则采用高精度识别机器人保障交易安全。

5、人机协同体系重构:收银员职业定位从"交易执行者"转向"人机协同生态建筑师",需掌握设备运维、数据分析、客户服务等复合技能。这种变革正在重塑零售业底层逻辑:一方面,通过AIoT技术实现单店运营成本下降;另一方面,催生"技术运维+体验设计+数据运营"的新型人才需求,但需同步建立人机协作标准体系,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服务价值。

     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商业模式,必将全面而深刻地影响每个消费者的生活方式。服务机器人以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点,充分迎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,精准解决消费者的痛点,不断拓宽消费者群体。存量时代,传统零售业亟待调整运营策略,创新商业路径。服务机器人得益于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数智化技术的飞速发展,高度融合线上线下业务,具备极强的可批量化复制特性,对传统零售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,开拓新零售市场的蓝海。